中央6/1992年nba选秀/皇马vs马竞/欧冠杯赛程比分

新聞資訊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服務熱線:182-3988-8828

地址:河南省靈寶市建設路二街坊404號

新聞內容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栓皮櫟柞蠶|關于柞蠶的歷史與分布,你了解多少

更新時間:2022-03-24    瀏覽次數:1045次

淵源

柞蠶是山東特有的一種生物資源。

山東境內山脈縱橫,河流交錯,氣候溫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給古代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由于山東歷史上沒有受到冰川的侵蝕,因此保存了許多起源于第三紀(距今3000多萬年)的古老植物。古代山林茂密,人口稀少,先民偶有發現柞蠶結繭,往往認為祥瑞征兆,地方官上報朝廷。
從漢朝到明朝前期,文獻中關于野蠶成繭的記載不下五六十處。


古栓皮櫟,山東省臨朐縣山旺化石,化石沉積年代1900萬年。圖片由臨朐縣博物館提供。

野生柞蠶的生存和進化時間相當久遠。20世紀70年代,在山東省臨朐縣山旺化石的紙片狀硅藻土頁巖中,發現了大批的櫟類化石以及鱗翅目昆蟲中類似柞蠶蛾的化石。同時發現的還有柞樹害蟲象甲和柞蠶天敵廣肩步甲化石。
關于山旺化石的沉積時代,地層古生物工作者認為屬于中新世,距今有1900萬年。


廣肩歩甲屬-馬德拉歩甲,山東省臨朐縣山旺化石,化石沉積年代1900萬年。圖片由臨朐縣博物館提供。


鱗翅目-天蛾科,山東省臨朐縣山旺化石,化石沉積年代1900萬年。圖片由臨朐博物館提供。



放養

彌山遍谷,一望蠶叢

柞蠶從自生自滅到正式的人工放養,中間有千余年的過渡時期。宋元時期可能就是這段過渡期。從明朝中葉起,山東省進入正式的柞蠶人工放養階段,此后基本上沒有了關于野蠶成繭的文獻記載。


柞蠶人工放養以山東省中南部山區為早。先民由采集野生蠶繭抽絮作綿,到真正形成柞蠶產業項目,也是從中南部山區開始的。


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孫廷銓《南征紀略》第一篇“山蠶說”中記錄了諸城人工放養柞蠶的實況:“蠶月撫種出蟻,蠕蠕然,即散置槲樹上。槲葉初生,猗猗不異桑柔,聽其眠食。食盡即枝枝相換,樹樹相移。皆人力為之。彌山遍谷,一望蠶叢”。這是我國有關人工放養柞蠶的早期記載。



推廣

復教之織,州人利之,名曰‘劉公綢’

《青州府志》卷四七《人物卷十》記載,康熙三十七年(1698),青州府諸城縣劉棨蒞任陜西寧羌知州,“一日出郭,見山多槲樹,宜蠶,乃募里中善蠶者,載繭種數萬至,教民蠶;繭成,復教之織,州人利之,名曰‘劉公綢’。其后桂林陳文恭為陜撫,請下其法于他州縣,由是陜人之蠶者益眾。”。


劉棨之后,在外省任地方官的山東人,如長山吳琯為、沾化吳汝為、歷城陳玉壂、濰縣韓夢周、諸城王縈緒、郯城侯長熺、膠州王雋、高密郝敬修等,先后效法,影響漸著,傳播惠及到山西、陜西、貴州、安徽、四川、河南和湖北等省。


清朝后期,東北地區成了中國大的柞蠶生產基地,并使柞蠶放養技術傳播到了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家。鴉片戰爭以后,柞蠶業曾一度成為二十世紀世界性產業。



品種

自然的柞林資源是飼養柞蠶的基礎。

柞蠶在長期系統演化過程中,為了種族的生存、延續和發展,形成了與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特征。其中食性、滯育性和堆溫度等氣象因子的適應性,對柞蠶品種的地理分布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柞蠶喜食柞葉,因而自然的柞林資源分布是柞蠶品種分布的基礎。

從品種的化性分,柞蠶有一化性品種和二化性品種兩種類型。柞蠶以蛹滯育的特性在內因方面決定了柞蠶品種的化性表現,也決定了不同化性品種的地理分布。
一化性品種分布在山東日照以南的華中地區和江南各省。
山東省莒縣北緯35°26′,經過山東費縣35°25′,再經過河南省蒿縣34°25′,直到甘肅省天水縣34°25′,構成了從東北微偏西南走向的一化性柞蠶品種分布的北界線,此線以南為一化性柞蠶地區。也就是山東(日照-費縣-金鄉)-  河南(民權-新鄭-蒿縣)-  陜西(西安-寶雞)-  甘肅(天水-臨潭)。



二化性品種分布在北方地區。
山東省膠州為36°16′,經過山東省泰安市36°07′,再經過河南省林州36°03′,直到甘肅平涼縣35°25′,構成了從東北偏西南走向的二化性柞蠶品種的南界線。也就是山東(青島-泰安-陽谷)-  河南(南樂-安陽-林縣)-  山西(長治-臨汾)-  陜西(洛川)- 甘肅(平涼-靜寧),此線以北的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為二化性柞蠶地區。



在一化性品種分布北界線與二化性品種分布南界線之間,自東向西構成了柞蠶化性不穩定地帶。在這一地帶,既有一化性品種,又有二化性品種。當然,柞蠶化性穩定性是相對的,因而柞蠶品種的化性分布也是相對的。
二化性柞蠶區可育成一化性品種,如遼寧的“四青”、吉林的“吉黃一化”;一化性地區也可選育出二化性品種,如“藍二化”和“白二化”。這是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結晶。
柞蠶幼蟲(蠶)的體色,既是遺傳性狀,又是柞蠶自身適應不同日照、溫度等自然環境條件的產物。不同體色的柞蠶品種,對溫度、光照等自然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也不相同。


黃蠶系統的品種,多分布于緯度較低的亞熱帶至暖溫帶氣候區內。其中,淡黃體色品種多分布于貴州、四川等省,杏黃體色品種則多分布于長江以北的安徽、河南、山東等省。



青黃蠶系統各品種多分布在高緯度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如遼寧、吉林、內蒙古等省、自治區。
藍蠶和白蠶系統品種地區適應范圍較窄,前者僅分布于山東省膠東地區,后者僅分布于遼寧省東南部鴨綠江沿岸山區。
河南、安徽、湖北等省,是我國典型的一化性柞蠶區。該區的柞蠶品種為一化性,多屬杏黃蠶系統。柞蠶繭平均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2%。
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是典型的柞蠶二化性區域。青黃蠶系統各品種主要在該區域內應用,柞蠶繭平均年產量占全國的80%。


在我國柞蠶一化性與二化性的過渡區域內的山東、陜西、山西、甘肅等省,既有一化性品種,又有二化性品種;既分布著黃蠶系統品種,又有青蠶系統品種。柞蠶繭平均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以山東省居多。

本文摘自《繭綢染織孫海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