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橡樹苗木
更新時間:2015-08-10 瀏覽次數:840次
槲樹苗木
形態特征
槲樹落葉喬木,高達25米,樹皮暗灰褐色,深縱裂。小枝粗壯,有溝槽,密被灰黃色星狀絨毛。芽寬卵形,密被黃褐色絨毛。葉片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長10-30厘米,寬6-20厘米,頂端短鈍尖,葉面深綠色,基部耳形,葉緣波狀裂片或粗鋸齒,幼時被毛,后漸脫落,葉背面密被灰褐色星狀絨毛,側脈每邊4-10條;托葉線狀披針形,長1.5厘米;葉柄長2-5毫米,密被棕色絨毛。雄花序生于新枝葉腋,長4-10厘米,花序軸密被淡褐色絨毛,花數朵簇生于花序軸上;花被7-8裂,雄蕊通常8-10個;雌花序生于新枝上部葉腋,長1-3厘米。殼斗杯形,包著堅果1/2-1/3,連小苞片直徑2-5厘米,高0.2-2厘米;小苞片革質,窄披針形,長約1厘米,反曲或直立,紅棕色,外面被褐色絲狀毛,內面無毛。堅果卵形至寬卵形,直徑1.2-1.5厘米,高1.5-2.3厘米,無毛,有宿存花柱。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槲樹槲樹為強陽性樹種,喜光、耐旱、抗瘠薄,適宜生長于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石灰性土、鹽堿地及低濕澇洼處生長不良。華北山地多見于海拔500m以下陽坡處,深根性樹種,萌芽、萌蘗能力強,壽命長,有較強的抗風、抗火和抗煙塵能力,但其生長速度較為緩慢。
栽培技術
槲樹種子處理槲樹適應性強,耐瘠薄土壤,多分布于遼東低山丘陵區,由于根系粗壯發達,隱芽壽命長,具有自然更新速度陜和壽命長等特點,是遼東重要先鋒造林樹種,也是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鄉土優良樹種。槲樹對土壤質地要求不嚴,在粘土、粘壤地、壤土、粉沙壤地都能生長良好,是退耕還林和土地復墾的優良樹種,尤其是在陽坡和半陽坡土層較薄的低山丘陵區生長良好。主根長度可達4m以上,能廣泛地吸收土壤深層水分,抗干旱、抗風能力強,可與其他樹種混交成單層結構和復層結構生態林。
1、果實采集與處理
9月中旬觀察,當橡實表皮變黃,易從總苞上掉落時即及時采收:過早采摘種實成熟度不足,發芽率低;過晚采收,掉落地面撿拾費工且鼠害嚴重,因此要適時采摘。采回后按10厘米厚堆積于地表,勤翻動。過幾天后橡實自然脫出總苞。將橡實用厚塑料布包扎成包,存放于1~3℃的冷窖內或冰箱中。也可將種子勻混于3倍的濕沙內,放入1~3℃的環境中。到次年4月上句或中旬,將種子放入到15~20℃場所,等待種子發芽橡實處理千萬不可干藏,因為干燥的種子沒有發芽力。另外。如果存放于低溫(1~3℃)場所,見早早發芽,應在溫室內播于穴盤中,等到次年5月移植到露地。
2、整地
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地表勻撒優質農家肥,每667平方米為5000千克。用施耕犁旋翻20厘米深,按60厘米垅距起垅,再用木磙壓平垅尖。
3、播種
4月中旬,濕藏的種子已發芽,即可播種。應選芽分期播種。用開溝器或窄板鎬。順垅表開深為6~8厘米的溝,向溝內澆足水。待水下滲后,按5~8厘米厚的種距將種子平放溝底,覆土5~7厘米厚,稍踩實垅表。播種前將種子浸泡于50%多菌靈300倍液并混加2.5%敵殺死1500倍液中20~30分鐘。然后再播種,目的在于防止種子在土中霉爛和被田地中老鼠食害。
4、播種后當年管理
播種后半個月左右種芽開始出土。6月份如見種苗細弱。應在旁側距苗5厘米順垅面開3厘米深溝,向溝內撒尿素或磷酸二銨,每667平方米用量15~20千克,施后蓋嚴土。生長季除草、翻土3~4次,確保無雜草危害和保持土壤疏松。生長季如遇嚴重干旱應向垅溝內灌水。5-9月,葉片上如發生蚜蟲或毛蟲類危害,可噴灑樂果或速滅殺丁等殺蟲劑。當年10月初苗木主梢高度能達到0.3~0.4米。地表2厘米處粗度應達到0.3厘米粗度槲樹抗寒能力強。一般冬前不必進行埋土等防寒作業。
5、大苗培育
槲樹播種苗主根發達,但須根很少。為多發生須根,應在第二年春把上年播種長出的小苗掘出,剪斷1/3~1/4長度的主根,再在垅上按0.6米×1.2米的株行距栽植。栽后澆足水,確保成活。對高度超過0.4米的苗,植后不必剪截,而苗木細弱,高度小于0.4米的苗應留2厘米平茬。移栽后的3-4年內應使地徑(3厘米處)粗度達到3~5厘米。作為行道樹,應修剪培養成一個較直立主干。15-20米處以上有若干分枝,形成橢圓形或圓頭形:作為庭院樹可以是單主干,也可以從地表發生2-4個主枝,主枝上再著生若干個分枝,形成叢狀形或其他自然形狀在圃地的3~5年期間,應注意通過連年修剪培養出上述一些樹體形狀。還應加強土、肥管理、及時防治害蟲、適時除草中耕等,確保培養出優質合格苗木,適時出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