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拉丁學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別名:鼓釘刺 (浙江土名),刺楓樹(江西土名),刺桐(湖南土名),云楸(河北土名),茨楸、 棘楸(吉林土名),辣楓樹(廣東土名)。刺楸傘形目,五加科植物,落葉喬木,高可 達30米。小枝具粗刺。葉在長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堅紙質;葉片近圓形,裂片三角 狀圓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上面綠色;傘形花序合成頂生的圓錐花叢,花絲細長,果實 近于圓球形,扁平?;ü?~10月。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小鼠腹腔注射皮的氯仿和甲醇 提取物1000mg,出現活動減少、眼瞼下垂、四肢無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死 亡。從心材中分離出一種皂甙,殺白蟻作用強。刺楸樹干灰色,長縱裂,布有粗大硬棘 刺。刺楸木材質硬,木理通直,供建材,家具和鐵路枕木用。
刺楸(原變種)落葉喬木,高約10米,最高可達30米,胸徑達70厘米以上,樹皮暗灰棕 色;小枝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散生粗刺;刺基部寬闊扁平,通常長5-6毫米,基部寬6-7 毫米,在茁壯枝上的長達1厘米以上,寬1.5厘米以上。葉片紙質,在長枝上互生,在短 枝上簇生,圓形或近圓形,直徑9-25厘米,稀達35厘米,掌狀5-7淺裂,裂片闊三角狀卵 形至長圓狀卵形,長不及全葉片的1/2,茁壯枝上的葉片分裂較深,裂片長超過全葉片的 1/2,先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面深綠色,無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幼時疏生短柔毛 ,邊緣有細鋸齒,放射狀主脈5-7條,兩面均明顯;葉柄細長,長8-50厘米,無毛。圓錐花序大,長15-25厘米,直徑20-30厘米;傘形花序直徑1-2.5厘米,有花多數;總 花梗細長,長2-3.5厘米,無毛;花梗細長,無關節,無毛或稍有短柔毛,長5-12毫米; 花白色或淡綠黃色;萼無毛,長約1毫米,邊緣有5小齒;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約1.5 毫米;雄蕊5;花絲長3-4毫米;子房2室,花盤隆起;花柱合生成柱狀,柱頭離生。果實球形,直徑約5毫米,藍黑色;宿存花柱長2毫米?;ㄆ?-10月,果期9-12月。
葉形多變化,有時淺裂,裂片闊三角狀卵形,有時分裂較深,裂片長圓狀卵形,稀倒卵 狀長圓形,長不及全葉片的1/2;茁壯枝上的葉片,分裂更深,往往超過全葉片長的1/2。生長環境 刺楸適應性很強,喜陽光充足和濕潤的環境,稍耐陰,耐寒冷,適宜在含腐 殖質豐富、土層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長。 刺楸(原變種)多 生于陽性森林、灌木林中和林緣,水濕豐富、腐植質較多的密林,向陽山坡,甚至巖質 山地也能生長。除野生外,也有栽培。栽培技術編輯 刺楸的繁殖以播種為主,在秋季果實成熟后采摘,取出種子進行沙藏, 第二年的春季進行室外畦播。此外,也可用根插繁殖。野生刺楸除種子繁殖外,主要靠地下橫走莖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多采用扦插,壓條和 種子繁殖的方法,但生根困難,處理時要求條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種子繁殖。種子繁殖 方法簡單易行,并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苗子。刺楸種子處理刺楸的種子在秋季收獲期間進行生穗選,選留果粒大、均勻一致的果穗作種用,單 獨干燥和保管。干燥時切勿火烤、炕烘或鍋炒??蓵窀苫蜿幐桑磐L干燥處貯藏。于結凍前將選作種用的果實,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漲起時搓去果肉。刺楸的秕粒很多。出 種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時可將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后的種子再用清水 浸泡5-7天,使種子充分吸水,每隔兩天換一次水,在換水時還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 后撈出控干與2-3倍于種子的濕砂混勻,放入室外準備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上面覆 蓋10-15厘米的細土,再蓋上柴草或草簾子,進行低溫處理。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種。 處理場地要選擇高燥地點,以免水浸爛種。 2月下旬將種子移入室內清除果肉,拌上濕 砂裝入木箱進行砂藏處理,其溫度可保持在5-15℃之間,翌春即可裂口播種。
刺楸 為了找到解除種子休眠的方法,黃玉國等先后對刺楸種子胚休眠、抑制物質 、內源激素在刺楸種子層積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及其在種子休眠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結 果表明:
①刺楸種子的休眠屬于復雜的形態一生理休眠類型,休眠期6個月以上,種子成熟時,種 胚尚未分化完全,需先溫暖層積,完成胚的生長與發育,然后轉入低溫層積,種子才能 解除休眠,即種胚必須經所謂的形態后熟和生理后熟2個不同的階段,種子才能獲得萌發 能力。
②刺楸種子中的酸性和中性抑制物的主要成分分別為脫落酸和香豆素,二者對已解除休 眠刺楸種子的萌發和胚根生長有較顯著的抑制效應,其作用主要限于對胚分化與生長。
③刺楸的果皮、種皮和種仁各部位均含有這2類抑制物質,且種子在貯藏過程中會發生抑 制物質由外(果皮和種皮)向內轉移。
④ 在層積后熟,隨溫暖層積的進行,脫落酸和香豆素水平迅速減少,種子完成形態后熟 時,脫落酸含量降到低水平,而香豆素在種子完全形態后熟后,在轉入低溫處理1個月 時,才降至最低水平。
⑤ 除了脫落酸和香豆素外,在種子層積的不同階段又相繼出現赤霉酸、吲哚乙酸和玉米 素等內源植物激素,激素的相對水平對刺楸種子休眠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⑥根據激素含量的變化,可將刺楸種子整個后熟過程分為3個階段:階段I以脫落酸、香 豆酸和吲哚乙酸水平迅速減少為主要特征;階段Ⅱ主要表現為赤霉酸和玉米素含量的上 升;階段Ⅲ各種激素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種子的休眠與否可能主要取決于階段Ⅱ的狀 況。在上述應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遼寧和吉林的林業科技人員對解除刺楸種子休眠、催芽 、發芽溫度和育苗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發現對鮮種經階段變溫催芽試驗,使其完成形態 生理成熟后,置氣干狀態下貯藏一段時間,播種前稍經催芽,發芽率達28% 以上,而選 后的種子發芽率達53% ;其催芽處理的方法除了階段變溫外,還有窖藏催芽和晝夜變溫 等;刺楸種子混沙后先置10~20℃ 暖溫處理3個月,后轉0~2℃低溫處理2個月,其最適 的發芽溫度為l5℃ 。
育苗播種 刺楸 育苗田的選擇:育苗田可選擇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育苗以床作為好,可根 據不同土壤條件做床,低洼易澇,雨水多的地塊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高燥干 旱,雨水較少的地塊可做成平床。床土要耙細清除雜質,每平方米施腐熟廄肥5-10千克 ,與床土充分攪拌均勻,摟平床面即可播種。播種時期和方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種經過處理的種子,條播或撒播。條播行 距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方米播種量30克左右。也可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種當 年鮮籽,即選擇當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飽滿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 干后即可播種。可在春季進行移栽,栽種時施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栽后澆透水,平時管理較為粗放, 天氣干旱時注意澆水,每年秋末落葉后在根部周圍開溝施一次腐熟的有機肥,并澆足封 凍水即可安全越冬。其病蟲害主要有刺蛾、褐斑病,應注意防治。[4] 刺楸苗田管理 11-14(2張) 播種后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簾或葦簾等遮蔭,土壤干旱時澆水 ,使土壤濕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撤掉遮蔭簾,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⑴選地: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緣地或熟地,以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 好,選好地,每公頃施基肥20-30噸,整平耙細備用。⑵移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行株距120厘米×50厘米,為使行株距均勻,可 以拉繩定穴,在穴的位置上做一標志,然后挖成深30-35厘米、直徑30厘米的穴,每穴栽 一株。栽時要使根系舒展,防止窩根與倒根,栽后踏實,灌足水,待水滲完后用土封穴 。15天后進行查苗,沒成活的需進行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