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櫟樹
更新時間:2015-07-18 瀏覽次數:912次
麻櫟,又名青岡、橡椀樹,拉丁文名: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殼斗科、櫟屬植物,產于我國遼寧南部、華北各省及陜西、甘肅以南。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較多。垂直分布自云南海拔2200m至山東海拔1000m以下山地或丘陵,常與楓香、栓皮櫟、馬尾松、柏樹等混交或成小面積成林。
1形狀特征
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深灰褐色,深縱裂。幼枝被灰黃色柔毛,后漸脫落,老時灰黃色,具淡黃色皮孔。冬芽圓錐形,被柔毛。葉片形態多樣,通常為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9厘米,寬2-6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有刺芒狀鋸齒,葉片兩面同色,幼時被柔毛,老時無毛或葉背面脈上有柔毛,側脈每邊13-18條;葉柄長1-3 (-5) 厘米,幼時被柔毛,后漸脫落。
雄花序常數個集生于當年生枝下部葉腋,有花1-3朵,花柱30殼斗杯形,包著堅果約1/2,連小苞片直徑2-4厘米,高約1.5厘米;小苞片鉆形或扁條形,向外反曲,被灰白色絨毛。
堅果卵形或橢圓形,直徑1.5-2厘米,高1.7-2.2厘米,頂端圓形,果臍突起。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2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60-2 200米的山地陽坡,成小片純林或混交林,陽性喜光,喜濕潤氣候。耐寒,耐干旱瘠薄,不耐水濕,不耐鹽堿,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沙壤土上生長好,排水不良或積水地不宜種植。
與其它樹種混交能形成良好的干形,深根性,萌芽力強,但不耐移植。抗污染、抗塵土、抗風能力都較強。壽命長,可達500~600年。
3地理分布
產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在遼寧生于土層肥厚的低山緩坡,在河北、山東常生于海拔1 000米以下陽坡,在西南地區分布至海拔2 200米。朝鮮、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
4栽培技術
造林方法
造林地的選擇:麻櫟的造林地是多種多樣的。采伐跡地,灌叢地或荒山荒地都可用來營造麻櫟林。
造林方式:
(1)、播種造林。為防鼠害,播前可用磷化鋅拌種。播種穴規格30×30×30厘米。可秋季隨采隨播,亦可春播。每穴播4~7粒種子。
(2)、植苗造林。麻櫟植苗造林,自秋季落葉后至翌年“春分”前均可進行,挖穴,穴規格為40×40×30厘米。栽植深度比根頸深2~3厘米,覆土踏實。也可以截干栽植。
造林密度:
(1)、用材林。初植密度一般為300~400株。10~15年生林分,間伐后每畝保留150~200株,15~20年生以上林分,間伐后每畝保留100~150株。
(2)、薪炭林。密度可稍大些,每畝330~440株。
幼林撫育:造林后,連續進行除草松土2~3年,第1年3次(4~5月,6月及8月)。第2年2次(4月及6月)。第3年1次(6月)。播種造林的麻櫟苗,于6月間苗2次。
麻櫟應及時修枝,以培養優良干形,把枯死枝、衰弱枝、病蟲害枝及徒長枝剪掉。在混交林中,還要砍掉壓抑麻櫟生長的其它樹種,在麻櫟側下方的伴生樹種和下木,則應盡量保留。
播種育苗
種子采收:選擇同一種子區域與造林地區的氣候、土壤相近的優良母樹采集果實。9~10月果實生長定型,顏色由綠色變為黃褐色或栗褐色,果皮光亮,標志果實成熟,繼而自然脫落,應及時采集。一般初期脫落的多系發育不健全或遭受蟲害的果實,大小不均,品質較差,數量也少。中期脫落的果實飽滿,重量大,數量較多,。故采種應在脫落盛期及時從地上拾取,或在樹下鋪設塑料布收集。橡實落地后易被野獸嚙食,所以要及時采集。采收后要清除殼斗、小枝、葉片及有缺陷的橡實,保留飽滿的種子。
種子滅蟲:麻櫟果實象鼻蟲(Curculio spp.)對麻櫟種子危害極為嚴重,于幼果期間產卵于果皮之下,橡實成熟后孵化為幼蟲,嚙食橡仁。因此,橡實采收后要及時滅蟲處理,通常便捷、有效的方法是水浸滅蟲。采收后的種子裝入紡織袋內,浸入流動的河水中(切不可把種子在死水泡或缸、桶等容器內長時間浸泡),紡織袋要浸入水面以下,上面用石塊等重物壓好,以免漂浮,流走。一般浸泡7~10 d可殺死種內象鼻蟲,再從水中將種子撈出。
種子晾曬:經浸泡的種子要及時攤開晾曬,以防發熱霉爛。晾曬地點選在平坦、干燥的地方,攤放厚度3~5 cm為宜,每天要翻動4~5次,晾曬7~8 d后,種皮由紅褐色逐漸變為黃褐色,有少部分種皮欲開裂時,便可將種子收集起來,暫時攤放在通風、無陽光直射的屋內。攤放厚度10~12 cm左右,要定期翻動,使其含水量保持在30%~60%,以防發芽、變質和干裂。
種子貯藏:種子越冬貯藏可采用室內混沙埋藏的方法。貯藏室應選擇通風、不受陽光直射、無供暖設施的空屋。一般在12月上旬至中旬進行,先在地面上鋪7~10 cm細沙(沙子濕度要求含水量70%左右,以手握成團,松開即散為宜),然后鋪上5~7 cm種子,再鋪5~7 cm細沙,一層種子一層沙,堆積厚度在40~50 cm,最后在上面封蓋10 cm細沙。在埋藏過程中要每4 m2范圍內設置一草把。以利于通氣,草把要高出沙面20 cm。貯藏期間,要定期檢查,防止種子發熱、發霉,防止鼠害。貯藏時間多為100~120 d。
種子催芽: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前4~5 d,將種子篩出。
水選后的種子,要及時攤放在地面上,種子下面鋪1~2層草簾,種子攤放5~7 cm厚,每天翻動2次,種子干燥時適時噴水。一般4~5 d后,待種子有30%左右發芽后,便可播種。
圃地選擇:
1.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有灌溉條件的沙壤土、輕壤土作為育苗地。土壤粘重、通透性差的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塊不宜用作育苗地。
2.整地育苗地要進行細致整地,包括翻耕、耙撈、平整,做到深耕,細整,清除草根、石塊等。最好是秋翻春整,因為秋翻對改良土壤,保墑蓄水,減少雜草,消滅蟲害都有顯著作用。在整地的同時要對育苗地進行施肥,以施用廄肥和堆肥最好,施肥量為25003000 kg/667 平方米。也可施用有機肥,可采用二銨,施用量20-30 kg/667平方米。為防治地下害蟲,可同時施入鋅硫磷或3911顆粒藥劑,施用量為7.5~10 kg/667 平方米。 育苗可采用床作或壟作,床式育苗要求床高15 cm、寬100~110 cm,床間距離為30~40 cm,作床雖然育苗產量高,但不便于管理,只適合小面積育苗。為便于管理作業,通常采用壟作育苗,壟底寬60 cm,壟高15~20 cm。起壟、作床時間不易過早,以免土壤干燥,應選在播種前1~2 d即可。
播種期:做到適時播種,春季土壤化凍20 cm,地下10 cm處地溫達到10~12℃時即可播種,北方地區一般在4月上旬至4月中旬。
播種方法:
1.壟作播種順壟開5~7 cm深溝,踩底隔,然后均勻擺放種子,種子最好橫向放置,每米長播種溝播種40~50粒。播種后覆土3~4 cm,并稍加鎮壓。
2.床用播種采用條播,橫床每隔20 cm開5~7 cm深溝,踩底隔,每行播種20~30粒,播種后覆土、鎮壓。
苗期管理
灌溉、排水:灌溉要根據苗木大小、土壤情況和干旱程度,做到適時適量。種子發芽和保苗階段,應量少次多,防止地表板結,保持濕潤。苗木生長發育旺盛階段,應量多次少。生長后期,在不干旱的情況下,盡量少澆或不澆水,以增強苗木木質化。并注意排澇,做到內水不積,外水不浸。
除草、松土:除草和松土是幼苗撫育管理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除草要以除早、除小、除了為原則,以利苗木的生長和發育。松土除結合人工、機械除草進行外,土壤比較粘重的地塊每次降雨、灌溉后要松土,改善土壤通氣條件。
追肥:幼苗出土后1個月內地上部分生長緩慢,根系生長較快,所需養分主要依靠子葉貯藏營養,從外界吸收養份的能力較差,因此追肥應在6月雨季到來后進行。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如尿素)可在6月中旬、8月上旬各追肥1次,每次用量為10~15 kg/667 平方米。
間苗、定苗:幼苗出土后要及時間苗,拔除生長過于密集、發育不良和病蟲害苗木,做到去劣留優,分布均勻,為了保證苗木質量,不得以密代稀。幼苗長出2對真葉時,進行第1次間苗,幼苗開始進入生長旺期時,結合間苗進行定苗,每次間苗后都要及時灌水。單位面積上留苗株數,要比計劃產苗量多10%左右。
病蟲防治
1. 栗實象鼻蟲(Curculio davidi Fairm):成蟲體長7-9毫米,赤褐色或黑色而
麻櫟麻櫟
有灰黃色鱗毛嘴細長,腿節棍棒壯下面有一齒突。幼蟲在種子內蛀蝕,種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僅有一小黑點,受害種子不成熟往往早落,如有三頭以上幼蟲為害,一般都失去芽力。特別在種子堆積期間,溫度升高,幼蟲蛀蝕嚴重。
防治方法:
(1)溫水浸種:將種子放進55度溫水中浸泡10分鐘,或在50度的溫水種浸泡15分鐘,殺蟲率很高,且不影響種子發芽,浸種后2天陰干后才能貯藏
(2)二氧化碳熏蒸:將種子放秘室內或密封容器內,在溫度25度以下每立方用二氧化碳30毫升處理20小時,殺蟲率在95%以上,對種子發芽無影響。也可用于溴化甲蒸熏,當氣溫在23度時每立方用藥37.4克.熏蒸40小時,殺蟲率可達100%。
(3)成蟲盛發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
(4)幼蟲未爬出櫟實前,收集并清除早期脫落的櫟實。
2. 柞天牛:成蟲于7月出現,啃食樹皮,吸食樹液,補充營養。初孵幼蟲為害樹干內皮膚,越冬后來年6月間向水平方向蛀食,到樹下再向下穿蛀縱溝,排出糞便。老熟幼蟲在坑道末端越第二個冬天。
防治方法:
(1)蛀溝內注入25%亞胺硫磷乳劑250-500倍液或40%樂果乳劑500倍掖10-20毫升,效果良好。
(2)月上旬,成蟲大量羽化時,聚尾群交,可發動群眾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