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栓皮櫟(學名:Quercus variabilis Bl.)又名:軟木櫟、粗皮青岡,屬山毛櫸目,殼斗科落葉喬木,樹冠廣卵形,樹干多,灰褐色,深縱裂,木栓層特厚。小枝淡褐色,雄花序生于當年生枝下部,雌花單生或雙生與當年生枝葉腋。花期5月;果翌年9-10月成熟。
1形態特征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以上,樹皮黑褐色,深縱裂,木栓層發達。小枝灰棕色,無毛;芽圓錐形,芽鱗褐色,具緣毛。葉片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8-15(-20)厘米,寬2-6(-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具刺芒狀鋸齒,葉背密被灰白色星狀絨毛,側脈每邊13-18條,直達齒端;葉柄長1-3(-5)厘米,無毛。雄花序長達14厘米,花序軸密被褐色絨毛,花被4-6裂,雄蕊10枚或較多;雌花序生于新枝上端葉腋;花柱30殼斗杯形,包著堅果2/3,連小苞片直徑2.5-4厘米,高約1.5厘米;小苞片鉆形,反曲,被短毛。堅果近球形或寬卵形,高、徑約1.5厘米,頂端圓,果臍突起。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2生長環境栓皮櫟喜光,常生于山地陽坡,但幼樹以有側方庇蔭為好。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強。能耐-20℃的低溫,在pH4-8的酸性,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中均有生長,亦耐干旱、瘠薄、而以深厚、肥沃、適當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質壤土最適宜,不耐積水。
3分布范圍產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華北地區通常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陽坡,西南地區可達海拔2000-3000米。
4生長繁殖在生長季節,由于水分等條件的變化,能有1—3次新梢生長,栓皮櫟總的生長速度中等偏慢。深根性,主根明顯,側根也很發達,成年樹根達6—7m,故抗風力強,但不耐移植。萌芽力強,易天然萌芽更新。壽命長。
5栽培技術采種貯藏一是采集良種。種子成熟期一般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熟時種殼呈棕褐色或黃色。選擇30年以上樹齡、干形通直圓滿、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樹采種。良好的種子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有光澤、飽滿個大、粒重。二是種子貯藏。栓皮櫟種子含水率為40%~60%,無休眠期,易發芽霉爛,且易受蟲害。采后應放在通風處攤開陰干,每天翻動2~3次,至種皮變淡黃色,種內水分減少至15%~20%,便可貯藏。首先用二硫化碳或敵敵畏密閉熏蒸24h殺蟲處理,然后貯藏。采用室內沙藏法,選通風干燥的室內或棚內,先鋪1層沙,接著鋪1層種子,厚度8~10cm,如此1層沙、1層種子堆上去,堆的高度不超過70cm。也可將沙和種子拌合堆藏,堆之間必須間隔豎立草把,以利通氣,防止種子發熱霉爛。注意定期檢查,發現有霉爛或鼠害及時處理。催芽播種種子需進行催芽處理,用50℃溫水浸種,自然冷卻,如此反復3~4次,可以提前10d左右發芽,發芽率可達80%~90%;也可以用濕沙層積催芽,待種殼開裂露白時播種。播種一般采取苗床冬播。株行距10cm×20cm或15cm×15cm,溝深6~7cm,溝內每隔10~15cm平放1粒種子,播種量為2.25~3.00t/hm2。管理養護肥水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因地因苗適時追肥,第1次在6月上中旬生長旺期,第2次在7月下旬左右,即在第1次新梢生長基本停止時追肥,以提供孕育二次新梢的養分。幼苗出土前后,苗床必須保持一定濕度,并注重澆灌和松土除草,在大雨后,必須在苗床上加蓋1層細肥土,以補充土壤流失。間苗為保證良好長勢,使苗木迅速生長,需及時間苗。間苗強度、次數和具體時間,因立地條件而異,一般立地條件好,幼苗生長快,間苗時間早;立地條件差的地方,幼苗生長慢,間苗時間晚。通過間苗,可培育壯苗(平均高40~50cm,平均地徑6~8mm)22.5萬株/hm2左右。撫育管理1、平茬為培育主干通直的樹體,在造林初期對主干不明顯或萌蘗成傘狀的叢生植株可采取平茬措施;造林2~4年后,用利刀平地面砍去,抽出的萌條1年便可達到或超過原有高度。2、修枝栓皮櫟具主枝擴展特性,需修枝,修枝宜小、宜早、宜平。使用鋒利刀具,以保證截面小、結巴小、愈合快。修枝季節以冬末春初較好,修去下部的枯死枝、下垂枝、遮蔭枝,以培養主干圓滿的樹形。病害防治主要害蟲是云斑天牛,為害栓皮櫟樹干,成蟲肯食新枝嫩皮,使新枝枯死,幼蟲蛀蝕韌皮部,圍繞形成層1周,后打洞鉆入木質部,將樹干吃空,使栓皮櫟遇風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