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苗
更新時間:2017-12-13 瀏覽次數:696次
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后者習稱“南五味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或蒸后曬干,除去果梗及雜質。
五味子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北五味子質比南五味子優良。北五味子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后,有香氣,味辛、微苦。北五味子主要產地為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南五味子粒較小。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干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
2形態特征
落葉木質藤本,除幼葉背面被柔毛及芽鱗具緣毛外余無毛;幼枝紅褐色,老枝灰褐色,常起皺紋,片狀剝落。葉膜質,寬橢圓形,卵形、倒卵形,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 (3) 5-10 (14) 厘米,寬 (2) 3-5 (9) 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部邊緣具胼胝質的疏淺鋸齒,近基部全緣;側脈每邊3-7條,網脈纖細不明顯;葉柄長1-4厘米,兩側由于葉基下延成極狹的翅。雄花:花梗長5-25毫米,中部以下具狹卵形、長4-8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紅色,6-9片,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6-11毫米,寬2-5.5毫米,外面的較狹小;雄蕊長約2毫米,花藥長約1.5毫米,無花絲或外3枚雄蕊具極短花絲,藥隔凹入或稍凸出鈍尖頭;雄蕊僅5 (6) 枚,互相靠貼,直立排列于長約0.5毫米的柱狀花托頂端,形成近倒卵圓形的雄蕊群;雌花:花梗長17-38毫米,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雌蕊群近卵圓形,長2-4毫米,心皮17-40,子房卵圓形或卵狀橢圓體形,柱頭雞冠狀,下端下延成1-3毫米的附屬體。聚合果長1.5-8.5厘米,聚合果柄長1.5-6.5厘米;小漿果紅色,近球形或倒卵圓形,徑6-8毫米,果皮具不明顯腺點;種子1-2粒,腎形,長4-5毫米,寬2.5-3毫米,淡褐色,種皮光滑,種臍明顯凹入成U形。花期5-7月,果期7-10月。
華中五味子 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常被誤認為本種作為中藥五味子代用品。除花特征外,本種的葉通常中部以上寬,葉背側脈及中脈被柔毛;外果皮具不明顯的腺點,種子較大等可以識別。
3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1200-1700米的溝谷、溪旁、山坡。
五味子喜微酸性腐殖土。野生植株生長在山區的雜木林中、林緣或山溝的灌木叢中,纏繞在其它林木上生長。其耐旱性較差。自然條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濕度均衡適宜的土壤上發育好。
4分布情況
產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山東。生于海拔1 200-1 700米的溝谷、溪旁、山坡。也分布于朝鮮和日本。模式標本采自于我國東北部。
5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野生五味子除種子繁殖外,主要靠地下橫走莖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很多人進行了扦插,壓條和種子繁殖的研究。其結果扦插壓條雖然也能生根發育成植株,但生根困難,處理時要求條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種子繁殖。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易行,并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苗子。
選種方法
種子的選擇五味子的種子在秋季收獲期間進行生穗選,選留果粒大、均勻一致的果穗作種用,單獨干燥和保管。干燥時切勿火烤、炕烘或鍋炒。可曬干或陰干,放通風干燥處貯藏。
種子處理
(1)室外處理于結凍前將選作種用的果實,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漲起時搓去果肉。五味子的秕粒很多。出種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時可將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后的種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使種子充分吸水,每隔兩天換一次水,在換水時還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后撈出控干與2-3倍于種子的濕砂混勻,放入室外準備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上面覆蓋10-15厘米的細土,再蓋上柴草或草簾子,進行低溫處理。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種。
(2)室內處理2月下旬將種子移入室內清除果肉,拌上濕砂裝入木箱進行砂藏處理,其溫度可保持在5℃-15℃之間,翌春即可裂口播種。
播種育苗
1.育苗田的選擇。育苗田可選擇肥沃的腐殖土或砂
質壤土,也可選用老參地。育苗以床作為好,可根據不同土壤條件做床,低洼易澇,雨水多的地塊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高燥干旱,雨水較少的地塊可做成平床。不論哪種床都要有15厘米以上的疏松土層,床寬1.2米,長視地勢而定。床土要耙細清除雜質,每平方米施腐熟廄肥5-10千克,與床土充分攪拌均勻,摟平床面即可播種。
2.播種時期和方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種經過處理的種子,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方米播種量30克左右。也可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種當年鮮籽,即選擇當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飽滿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干后即可播種。
3.苗田管理。播種后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簾或葦簾等遮蔭,土壤干旱時澆水,使土壤濕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撤掉遮蔭簾。并要經常隊長昌,保持清潔,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田間管理
1.灌水施肥
五味子喜肥,生長期需要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栽植成活后,要經常藻水,保持土壤濕潤,結凍前灌一次水,以利越冬。孕蕾開花結果期,除需要足夠水分外,還需要大量養分。每年追肥1-2次,第一次在展葉期進行,第二次在開花后進行。一般每株可追施腐熟的農家肥料5-10千克。追施方法,可在距根部30-50厘米周圍開15-20厘米深的環狀溝,施入肥料后覆土。開溝時勿傷根系。
2.剪枝
五味子枝條春、夏、秋三季均可修剪。
(1)春剪一般在枝條萌芽前進行。剪掉過密果枝和枯枝,剪后枝條疏密適度,互不干擾。
(2)夏剪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進行。主要剪掉基生枝、膛枝、重疊枝、病蟲枝等。同時對過密的新生枝也需要進行疏剪或短截。夏剪進行得好,秋季可輕剪或不剪。
(3)秋剪在落葉后進行。主要剪掉夏剪后的基生枝。并在修剪傷口處及時涂抹愈傷防腐膜,促進傷口愈合,防止病菌侵襲感染。
不論何時剪枝,都應選留2-3條營養枝,作為主枝,并引蔓上架。用促花王3號噴施,大大促進花芽分化,提高開花坐果率,抑梢狂長,徹底均衡大小年。
搭架移植后第二年即應搭架。可用水泥柱或角鋼做立柱,用木桿或8號鐵線在立柱上部拉一橫線,每個主蔓處立一竹桿或木桿,竹桿高2.5-3米,直徑1.5-5厘米,用綁線固定在橫線上,然后引蔓上架,開始時可用強綁,之后即自然纏繞上架。
3.增粗
果蒂分別五味子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噴施壯果蒂靈,增粗果蒂,加大營養輸送量,防落花、提高授粉能力,提高坐果率,加快膨大速度,確保優質高產。
4.松土、除草
五味子生育期間要及時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松土時要避免碰傷根系,在五味子基部做好樹盤,便于灌水。
5.培土
入冬前在五味子基部培土,可以保護五味子安全越冬。
病害防治
根腐病:
5月上旬至8月上旬發病,開始時葉片萎蔫,根部與地面交接處變黑腐爛,根皮脫落,幾天后病株死亡。
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發病期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根際澆灌。
葉枯病
5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病,先由葉尖或邊緣干枯,逐漸擴大到整個葉面,干枯而脫落,隨之果實萎縮,造成早期落果。高溫多濕、通風不良時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7~10日噴施1次等量波爾多液,發病時可噴施粉銹寧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果腐病
果實表面著生褐色或黑色小點,以后變黑。
防治方法:用50%代森銨500~600倍液每隔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
白粉病和黑斑病
是五味子常見的兩種病害,一般發生在6月上旬,這兩種病害始發期相近,可同時防治。在5月下旬噴1次1:1:1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預防,如果沒有病情發生,可7~10天噴1次。
防治方法:白粉病用0.3~0.5石硫合劑或粉銹寧、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施防治;黑斑病用代森錳鋅50%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施防治。如果兩種病害都呈發展趨勢,可將粉銹寧和代森錳鋅混合配制進行1次性防治。濃度仍可采用上述各自使用的濃度。
卷葉蟲
幼蟲7~8月份發生為害。成蟲暗黃褐色,翅展25~27cm,幼蟲初為黃白色,后為綠色,初齡幼蟲咬食葉肉,3齡后吐絲卷葉取食,影響五味子果實發育,嚴重時產生落果,造成減產。
防治方法:用80%敵百蟲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幼蟲卷葉后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