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蒙陰縣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2.2%,居臨沂市前列,山東省第二位,是全省首個同時擁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兩項國家級榮譽稱號的縣區,也是全省早開展森林碳匯開發的縣區之一。
2023年,蒙陰縣國有林場總場立足當前國內森林碳匯業務發展形勢及蒙陰縣林業實際,在總結提煉近幾年全縣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退化公益林修復項目的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加強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東農業大學、臨沂市科技局的技術溝通協作,創新實施了固碳增匯試驗示范林建設項目,填補了山東省在碳匯公益林營造領域的業務空白,為今后廣泛實施森林質量優質提升開辟了新思路、探索了新路徑、實踐了新模式。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規范實施。全面落實一體化修復、系統化治理理念,圍繞蒙山退化公益林重點區域,通過前期實地踏查、林下腐殖質監測、林相分析、物候綜合觀測等基礎工作,全面掌握林區數據信息,并精準測量碳匯基礎存量。在21個備選區域中挑選出4個最具代表性的營林實驗區,將黑松-赤松混交林、麻櫟-黑松混交林、黑松純林、刺槐純林作為研究課題試驗標本,把“減少碳損失、增加碳匯集”的指導思想貫穿項目設計和實施的全過程,優化提升作業小班的森林生態系統質量,進一步增強森林的儲碳固碳和減排增匯功能。
二是堅持系統觀念,源頭治理。在工程實施中,嚴格遵循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森林經營理念,按照林木生長發育規律和森林演替規律,加強中幼齡林撫育,對主林層留優去劣、留大去小,為目標樹和林下天然更新創造良好生長空間;加大退化林修復力度,對殘次林、劣質林、低效灌木林、樹種不適林、有害生物危害林進行修復、改造和提升,增加黃櫨、刺槐、沂州海棠、栓皮櫟等鄉土樹種和彩葉樹種栽植比例,兼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科學調整林分密度、樹種結構、林齡序列、空間層次,全面提高森林景觀效果和固碳減排能力。
三是堅持創新引領,打造樣板。自項目實施以來,蒙陰縣國有林場總場積極探索運用采伐木切碎還林、腐殖質肥料轉化、生物質飼料加工、無人機運輸苗木等創新手段,不僅充分降低了項目實施帶來的森林碳損耗,還有效破解了施工難度大、苗木運輸困難、造林成活率低的問題,同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成本、節省了人力,也為國有林場創收帶來了新的經營方向,為打造森林撫育增匯技術示范樣板、助推山東省“雙碳”戰略穩步實施提供了新的借鑒。